企业ESG漂绿:吉林高速净赚5亿却不分红,高压之下“铁公鸡”拔毛!
近年来,随着社会对环境、社会和治理(ESG)领域出现了所谓“漂绿”行为,企业进行虚假或夸大的宣传,营造出一种比实际情况更环保、社会责任更强或治理更完善的形象。
以上市公司吉林高速(601518.SH)为例。近期,由于该公司公告不进行分红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据悉,该公司已经连续5年未进行分红或少分红,因此上交所下发监管问询函,要求吉林高速补充说明原因及合理性。在监管压力和社会舆论的面前,吉林高速可谓是“火速改口”,于4天后公告共计拟派发现金股利1.7亿元(含税)实施分红。无独有偶,方大特钢(600507.SH)在今年4月也因为不分红遭到上交所下发监管问询函,随即在一周后改口,发布公告称共计拟派发现金股利2.3亿元(含税)。
吉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利润分配的前后两份公告
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利润分配的前后两份公告
3A数据显示,吉林高速股份有限公司从2018年—2023年的六年时间内,共有4年未实施分红,2年实施了约占当年归母净利润10%的低比例分红。广大二级市场投资者有理由相信,如果上交所没有发函问询的话,今年或许会成为该企业不分红的第五个年头。方大特钢则在2022、2019两年均未实施分红。
来源:商安信,3A信用研究院。数据来自企业年报
分红是上市企业回馈股东投资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。对股东而言,分红是股东投资的重要回报,是切实感受投资价值的最主要渠道,能够增强对企业的信任,建立起良好的企业与投资者关系。对企业来说,分红体现了对股东的尊重与重视,传递积极信号,提升社会形象与声誉。同时,分红也能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,当更多企业重视分红时,二级市场投资回报变大,投资者信心增强,投资环境会得到改善。
而坚持不分红的“铁公鸡”企业背后表现出的是其低下的社会回馈意识。在ESG PRO小程序中,分红相关指标主要反映在“区域贡献”项中,此外社会回馈相关项目还能够在“企业慈善”项中得到体现。这两项得分较低的企业则意味着其社会回馈意识的欠缺。
通过小程序ESG PRO(ESG镜界)搜索企业名称“吉林高速”“方大特钢”,我们可以获得两家公司在环境(E)、社会(S)与公司治理(G)三个方面的ESG大数据评估结果,基于底层110+个指标全面评估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。
其中,吉林高速(601518.SH)的区域贡献得分为36分,企业慈善得分为25分。方大特钢(600507.SH)的区域贡献得分为46分,企业慈善得分为37分。
吉林高速、方大特钢ESG评估结果(图)
将两家企业与同行业全体上市企业平均值进行对比我们发现:
吉林高速在区域贡献和企业慈善上均不及行业平均值,其中企业慈善得分更是大幅落后。
方大特钢在两项上与行业平均值不相上下。然而作为一家总市值近百亿,年营收超过250亿的大型企业,在ESG细分项目上无法领先于行业平均值,本身就已说明该企业在回馈社会方面有待强化。
来源:商安信,3A信用研究院
然而,根据小程序ESG PRO(ESG镜界)资源库上收录的两家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,我们注意到这些企业或许有ESG漂绿的嫌疑。
在《吉林高速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》中,可以看到虽然在该报告中有“回报股东”专题,但内容只有寥寥几句话。并且在本该总结2023年度企业ESG表现的报告中,却采用了“公司自2010年上市以来向全体股东累计分红5.6亿元”这种模糊的话语,用十几年来的分红表现总和模糊掉2023年糟糕的分红表现,规避没有分红的尴尬,这是本末倒置,也是典型的ESG漂绿行为。
吉林高速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(节选)
另一方面,通过《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》,我们发现在“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”一项中虽然有“积极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”等项目,但内容并未提及分红计划,且纵览2020~2023年度的所有社会责任报告,均未提及当年或上一年的股东分红计划。在ESG报告中缺失诸如“投资者回报”这样的关键内容和数据是一种避重就轻的行为,有ESG漂绿的嫌疑。
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(节选)
事实上,从评估结果来看,吉林高速和方大特钢都不属于ESG表现较差的企业,这两家企业总体的得分如下:
吉林高速、方大特钢ESG大项分值与均值比较(图)
3A数据显示,对比同行业上市企业平均值,两家公司都能基本维持在平均水平,且在企业治理方面都表现优秀。
这两家企业本都属于ESG表现中等水平的企业,然而可惜的是,企业的努力并未转化为良好的声誉,反而因为一次ESG漂绿被揭穿,致使企业名声大幅下滑,在社会舆论眼中落下一个“铁公鸡”的负面名号,实在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。
ESG PRO(ESG镜界)认为,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乃其本质义务,非外界压力所迫。我们强调,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通过诚信经营与可持续发展赢得社会认可与长远利益。在严峻的社会舆论监督下,唯有如此,企业方能稳健前行。
面对ESG发展的不足,企业也应深刻自省,积极改进,而非采用ESG漂绿等手段粉饰报告。短期利益虽诱人,但长远损害不容忽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