奔驰中国“大换血”!业绩倒退5年、最高N+11赔偿,能否扭转颓势?
2月27日,据多家媒体报道,梅赛德斯-奔驰中国将实施比例高达15%的大规模裁员行动。针对被裁员工,公司将提供N+9的赔偿金方案;若员工在未来两个月内未入职新公司,还将额外获得3月及4月工资,最高赔付可达N+11标准。
据悉,此次调整与该公司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8%的业绩压力直接相关,折射出豪华品牌在华转型阵痛的加剧。
奔驰集团(图)
业绩下滑,奔驰中国区退至5年前水平
据全球商情信息平台显示,梅赛德斯-奔驰集团股份公司(Mercedes-Benz Group AG),成立于1886年,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,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商,全球第一大豪华车生产商、第二大卡车生产商。公司旗下包括梅赛德斯-奔驰汽车、梅赛德斯-奔驰轻型商用车、戴姆勒载重车和戴姆勒金融服务等四大业务单元。
全球商情信息平台显示企业信息(图)
2月20日,梅赛德斯-奔驰作为德系豪华车市场的代表,率先发布其2024年度财务报告。报告显示,Mercedes-Benz Group AG年度营收为1455.94亿欧元,较上一年度下滑4.5%;净利润为104.1亿欧元,同比大幅减少41.21亿欧元,降幅达28.4%。其中,德国市场和中国市场遭遇销量双跌。
全球商情信息平台显示企业财务数据(图)
对于这样一份不够理想的全年成绩单,梅赛德斯-奔驰归因于销量减少(特别是中国市场)、净价下调以及车型组合的不利影响。据财报披露,全年总销量降至198.34万辆,同比下降3%,其中纯电动车型销量为18.5万辆,下滑23%。在亚洲市场,奔驰销量下滑7%至89.2万辆;而在其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——中国,销量同比减少7%至68.36万辆,已退回至五年前水平。
降本自救,奔驰能否破局?
为了自救,梅赛德斯-奔驰掀起一系列降本措施,首要举措便是开篇提及的裁员计划。
该裁员主要聚焦于梅赛德斯-奔驰(中国)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与梅赛德斯-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。据全球商情信息平台显示,两者均隶属于奔驰中国总部——梅赛德斯-奔驰(中国)投资有限公司,分别承担着奔驰在华的销售与汽车金融核心业务。
全球商情信息平台显示企业对外投资情况(图)
第二步,管理层换血、法人换帅。
据全球商情信息平台显示,梅赛德斯-奔驰于2024年底启动了其十年内最大规模的人事调整计划,涉及中国市场领导层的更迭及全球董事会成员的变动。
全球商情信息平台显示企业近期舆情(图)
梅赛德斯-奔驰(中国)投资有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、董事长及经理唐仕凯先生(HUBERTUS TROSKA),凭借超26年的汽车行业经验,特别是在华13年的深耕细作,成功助力中国市场跃升为奔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。按计划,唐仕凯先生将于2025年7月31日正式退休并卸任,其职务将由41岁的现任产品策略及规划负责人佟欧福先生(OLIVER WOLFRAM FRIEDRICH THOENE)接任。
大中华区,尤其是中国大陆地区,长期作为奔驰销量的重要支撑,近期却面临新能源车自主品牌崛起的挑战,销量呈现下滑态势。鉴于此,梅赛德斯-奔驰亟需推进业务转型以应对市场竞争。在此背景下,唐仕凯先生功成身退,而继任者佟欧福先生该如何引领奔驰在华业务实现负重转型,成为瞩目的焦点。
除此之外,奔驰的相关变革行径还在继续,如2025年,E4(团队领导)级以上的管理人员的工资不再增加;削减约90000名员工分红;部分业务领域外包;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卡卢萨工厂成本降低25%;中国生产计划调整,部分系列可能不再在中国生产等等。
奔驰变革迫在眉睫,“赢在中国”难上加难
事实上,奔驰中国要来一场深刻变革,并非新话题,而是吹风已久。
2024年,受中国车企“价格战”影响,梅赛德斯-奔驰虽推出终端市场优惠,不少热门车型一度打出“骨折价”,降价幅度高达十几万元,却始终未能提振销量,反而因价格波动引发消费者不满,品牌声誉受损。同时,梅赛德斯-奔驰在华电动化转型步伐缓慢,问题凸显。
奔驰汽车(图)
面对中国市场困境,梅赛德斯-奔驰官方宣布,自2025年起三年内将推出覆盖全细分市场和驱动形式的新车型,并为中国市场打造多款专属车型。今年,该集团预计推出全新纯电长轴距CLA、长轴距版GLE、新款奔驰S级、C级及GLS等车型,以应对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挑战。
但今年以来,国内自主品牌仍在“狂飙”,不少车企瞄准智电豪华市场。加速“内卷”的中国车企,或许不会给包括奔驰在内的BBA们任何喘息机会。而包括小米YU7、尊界、比亚迪仰望等国产超豪华车型的市场销量,将直接影响佟欧福为期半年的“接班”过渡期。在此背景下,梅赛德斯-奔驰的突围之路充满挑战。
在这个汽车工业权杖交接的时代,只有硬核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,而非依赖百年光环的余温。梅赛德斯-奔驰需以实际行动,展现其在中国市场的转型决心与实力。